第1647章 第1641章 蘇聯對德態度 (1/3)
第1641章 蘇聯對德態度
時間轉眼就來到了1937年初,此時東非在政治,經濟,外交,軍事等各個領域,東非政府的舉措都在穩步推進中。
在約瑟夫政府的領導下,蘇聯高效、穩健的完成了各項工業發展計劃,相較於十年前,蘇聯已經徹底成爲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工業國。
雖然依舊和其他大國相比,蘇聯存在很多短板,但是差距已經縮小到肉眼可見的程度。
同時,因爲德國威脅的存在,本時空裏蘇聯的政治和社會氛圍相對於前世要寬鬆許多,這一變化在德國吞併奧匈帝國後,變得更加明顯。
在身邊趴着德國這一頭餓虎的時候,蘇聯首先要考慮的是生死存亡的問題,所以約瑟夫也不得不放下心中的一些成見,給予內部更多的寬容。
這種表現上的差異並不奇怪,前世在一戰後,德國可以說是要多慘有多慘,所以爲了本國的發展,不惜和蘇聯合作,在二戰前,兩國的關係稱之爲“蜜月期”也不爲過。
本時空裏從一戰結束後,德國就一直是蘇聯最直接的外部威脅,兩國在二十年代還直接爆發過戰爭。
有了德國的鞭策,毫無疑問讓斯拉夫人更加擺正了他們在世界上的位置,這其中就包括蘇聯和東非、美國等國家關係的主動改善。
莫斯科。
爲了慶祝計劃的成功完成,這次蘇聯破天荒的邀請了東非和美國的人員參加慶典。
克里姆林宮裏,約瑟夫對蘇聯的高層們說道:“隨着德國爲首的歐洲極端民主義國家集團的日益壯大,現在德國已經成爲了蘇聯最爲致命的外部威脅。”
“即便現在蘇聯已經初步建設成爲了世界上新興的工業強國,可是我們和德國的差距依舊不容忽視,所以蘇聯需要在國際社會上尋找更多的‘朋友’。”
“否則未來蘇聯面對德國爲首的極端民族主義國家集團時,我們將陷入極爲艱苦的鬥爭環境。”
前世的約瑟夫絕對說不出這種話,甚至一直到德國對蘇聯開戰前,約瑟夫都不認爲德國能夠對蘇聯造成威脅。
因爲在前世這個時期,蘇聯已經成爲了事實上的世界第二強國,
蘇聯實現了爆炸式的工業增長,尤其是在重工業領域,到1930年代末,其工業總產量確實穩居世界第二,僅次於美國,並超過了英國、法國和德國。
而本時空下,蘇聯的工業總產量卻只能排在世界第四位,前三分別是東非,美國和德國。
尤其是等到德國消化奧匈帝國原本的工業體系後,德國對蘇聯的工業優勢將進一步鞏固,而且德國在工業發展質量上更比蘇聯具備優勢。
軍事力量方面,前世蘇聯在20世紀三十年代擁有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常備軍,在坦克、火炮、飛機等重型裝備的數量上,也位居世界前列,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德國。
而前世德國的軍事力量,在當時世界上是很難以捉摸的,以至於在二戰爆發前,幾乎所有國家都忽視了德國軍事力量的強大。
甚至在當時的英國和法國等國家看來,波蘭都能成功牽制住德國。
這也不奇怪,畢竟前世一直到1935年3月16日,德國才公開宣佈實施《國防法》,重新組建國防軍,並恢復普遍兵役制,撕毀了《凡爾賽條約》對德國軍力的限制。
放在1939年人的眼中,一個才重建不到四年時間,被武裝的德國軍隊確實難以給人帶來壓迫感。
所以在前世的1937年,蘇聯可以看做歐洲最強大的軍事力量,除了海軍以外,但是蘇聯對歐洲的軍事優勢並不需要海軍發揮太多作用。
前世蘇聯是一個體量巨大但暫時“虛弱”的軍事巨人。
它擁有可怕的戰爭潛力和動員能力,但在1939年這個時間點,其真實的戰鬥力因其內部的創傷而大打折扣。
事實上,如果不是前世約瑟夫對蘇聯軍隊內部發動的政治運動,德國還真未必會在戰爭初期給蘇聯造成那麼大的麻煩。
而在本時空裏,約瑟夫顯然不敢小覷德國,德國現在就是明面上的歐洲第一軍事強國,在海陸空三個領域都比前世發展的更加健全,而不是那支“速成”的強大軍隊。
約瑟夫說道:“德國在軍隊規模,動員能力,武器裝備等等領域,現在都對蘇聯有着巨大的領先優勢。”
“一旦阿道夫這個野心家的擴軍計劃完成,屆時德國在兵力上將和我們旗鼓相當,這是蘇聯,哪怕整個斯拉夫歷史上都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局面。”
“在德國吞併奧匈帝國以前,從來沒有一個歐洲國家在兵力上能夠和我們的差距如此小,更不要說達到和我們旗鼓相當的地步。”
“德國現在是一個擁有一億多人口的超級大國,和我們也只有幾千萬的差距,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,德國還有諸多的盟友和傀儡,如果德國完成對中東歐的整合,他們在人數上是要超過蘇聯的。”
“僅僅是德國和意大利的人口,就已經和蘇聯相當,甚至可能超過我們,眼下德國如果完成對西班牙的滲透,加上德國旁邊波蘭,西烏克蘭這些僞政權,蘇聯和德國爲首的極端民族主義國家集團對比,反而處於極大的劣勢。”
蘇聯單獨對上德國都沒有明顯的優勢,如果算上意大利等德國的盟友,這種場面想想就讓現在的蘇聯政府感到坐立不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