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社會都市 > 火紅年代:隱居四合院當大佬 > 第125章 廟會,走親戚

第125章 廟會,走親戚 (1/2)

目錄

第125章 廟會,走親戚

古時的京城稱正月初一日爲“元旦”,親友、同事開始互相拜年,但僅限於“官客”(男人),至於“堂客”(婦女)則必須等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。

到了近代,習俗逐漸發生了變化。男女們都一樣,一般都是拖家帶口的一起出門兒拜年。

這時的拜年,不僅是一種傳統的禮儀,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和家族的團聚。

人們穿着新衣,帶着禮物,走親訪友,互相祝福,熱鬧非凡。

這樣的習俗,不僅體現了人們的親情和友情,更傳承了華夏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文化底蘊。

劉家返程的路上,熙熙攘攘地好不熱鬧。人們早早地出來走親戚,絡繹不絕,如同一條流動的綵帶,點綴着歸途。

條件優越的人悠然地騎着自行車穿梭在街頭巷尾,而更多的人則絡繹不絕地趕着馬車,馬蹄聲此起彼伏,引人注目。

至於那些選擇步行的人,他們也毫不遜色,步履矯健,精神抖擻。途徑的村莊更是熱鬧非凡,人頭攢動,歡聲笑語。

最有趣的還是從各個農村來耍“花會”的了,演員們都是各個村落裏冬閒的農民,節目大多是“跑旱船”和“王大娘鋦大缸”之類,演女角的都是村裏的年輕人,搽着很厚的脂粉。

鼓樂前導,後面就簇擁着許多小孩子。到那家門首,自然就圍上一大羣人,於是他們就穿走演唱了起來,有樂器伴奏,歌曲大都滑稽可笑,引得大家笑聲不斷。

說起這京城人過年串親戚,這順序也有一定的規矩。這串親戚的順序爲由內及外,由近及遠。

家中拜年:初一早晨,首先在家中拜天地、拜祖宗(牌位),然後向家中長輩拜年。

拜年時,晚輩向長輩施禮,通常從輩分最高的開始,如爺爺、奶奶、父母(叔嬸)。長輩受拜後,會分發壓歲錢給晚輩。

拜親威:初二初三,人們會拜見舅父舅母、姑姑姑丈以及岳父母等姻親。

拜見時,如果與主人是平輩,只需拱手一揖;如果年長,則應主動跪拜,主人則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。

拜同事朋友:初四初五,人們會拜見同事、朋友以及街坊四鄰。拜見同事和朋友時,不宜久坐,簡單寒暄後即可告辭。

等磨蹭到家,劉母鄧茹早等候多時了。他趕緊打發劉之野小兩口回孃家,再晚就該失禮了。

其實按照老京城的習俗,初一這一天,女婿女兒先看岳父岳母。現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時候,女兒女婿纔回孃家拜年。

這回娘倆家看望岳父岳母,當然得帶禮品啊。

劉竟齋卻不用看岳父岳母。

因爲妻子鄧茹的父母早年離世,只留下家中老大她,肩負起照顧弟弟妹妹的重任。

弟弟鄧世才,也就是劉之野的小舅,建國後選擇當了一名石油工人。

如今,他與全家人已經遷往了華夏的“大慶”油田,在那裏開始了新的生活篇章。

劉之野的小姨鄧潔曾就讀於女子中學,是一位才華橫溢、充滿智慧的女青年。

抗戰勝利後,她與一位傑出的《大公報》記者攜手共度人生。丈夫對她呵護備至,使她度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時光。遷居香江後,他們全家安居樂業,然而,命運的波折卻讓她們與家人斷了聯繫。

鄧茹如今在京城這邊已經沒有甚麼直系的親戚了,剩下的只有一些遠親。因此,拜訪的人選主要集中在劉家這邊的親朋好友。

劉之野兩口子則需要回孃家拜年。剩下的幾位家人今天沒事,則滿懷喜悅地決定一起出去逛廟會。

廟會或稱廟市,始稱“社祭”,源於傳統民間宗教活動。舊時,有廟宇就有佛事,有佛事就香客雲集,就招徠了做生意的商販,於是就形成了廟會。

在舊京城的衆多廟會中,惟有廠甸的廟會,不以廟爲名,每年只在春節纔有一次,卻是規模盛大並且膾炙人口。

廠甸廟會歷時四百多年,歷經由祭祀而廟市,轉而書市漸成文商並舉的春節逛廠甸民俗活動的演變過程,被譽爲“雅俗相濟、商娛相融”。

廟會燈市在清代繁榮起來,“每於新正元旦至十六日,百貨雲集,燈屏琉璃,萬盞棚懸,玉軸牙籤,千門聯絡,圖書充陳,寶玩填街。”

這裏的廟會,北起和平門,南抵梁家園,西到南北柳巷,東至延壽寺街,以新華街、海王村、火神廟、呂祖祠爲核心地帶,又以“廠東門”即琉璃廠東街爲主。

由於廠甸廟會十分靠近市中心,是京城各階層男女老幼舊曆新年爭相光顧的場所。

每年廟會的時候,這裏攤位鱗次櫛比,人潮洶湧,熱鬧非凡。

目錄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