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社會都市 > 火紅年代:隱居四合院當大佬 > 第163章 打造隱蔽基地

第163章 打造隱蔽基地 (1/2)

目錄

第163章 打造[隱蔽基地]

當劉之野提及蹈田養殖時,三大爺立刻展現出濃厚的興趣。他的話語中充滿了熱情,說道:“你的這個養殖方法真是太好了!它不僅一舉多得,而且簡直是完美的解決方案。水田裏的禾苗因此得到了充足的養分,病蟲害也大大減少。同時,魚蝦蟹也得到了充足的食物,它們的生長環境得到了改善,產量也會大大提高。”

他喝了一口清涼的茶水,潤了潤喉嚨,然後繼續說道:“就是那個你邀請來的農學院的魏教授,也對我們的這個法子大爲感興趣,他打算回學校申請一個項目組,進行深入的課題研究呢!”

大伯也熱情地接話道:“村裏這幾個項目真是前景無限啊。說到養殖家畜,年底就可以出欄,蛋雞下半年也將開始產蛋。到時候咱們的日子會好過多嘍,真是期待那一天快點到來。”

劉之野微笑着點點頭,他默默估算了一下,村裏新成立的集體養殖場,一千多畝地的稻田養殖,再加上村民們平時掙工分、閒暇時編制框子、以及上山打獵、採集山野貨等額外的收入,屆時他們每一戶的收入水平將不遜色於城市裏的工人家庭了。

他心中也湧起一股暖流,對村裏變化由衷的高興。這正是他的期望,他不遺餘力地幫助鄉親們,也是存有私心的。

劉之野深謀遠慮,爲防不測,一旦起風波,萬一事不可違,他便將家人全部遷移到劉家莊,以躲避風頭。

劉家莊地處於京城偏遠的山區,與最近的自然村落也有5公里之遙,比較隱蔽。

在這個團結的村落,有着三百多戶人家,近兩千口子人,他們幾乎全都姓劉,共同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。

而且村裏的民兵們在姐夫劉福生的帶領下,訓練積極,戰鬥力強,堪稱村裏的驕傲。

一旦有緊急情況,他們就能迅速組織起一支強大的民兵隊伍,形成一支接近於加強營的力量。

再加上村北頭的訓練營地,安全上可謂固諾金湯。除非有外敵入侵,否則是沒有人敢招惹他們的。

……

喫完飯後,劉之野沒有急着離開,他們幾人又來到院子裏,坐在石凳上繼續聊着。

劉之野對三大爺說:“村裏現在日子好過了,不能再耽擱孩子們的學習了。我覺得咱們村的小學應該整修一下,水利設施也要提上日程。”他提出了這個建議,希望能引起大家對這個問題的關注。

老爺子深表贊同地說:“教育確實是百年大計,咱們村子裏的孩子們真不少,有三四百人在讀小學。那幾間破舊的教室早就無法滿足需求了。”

“我看吶!是時候整修幾間教室了,把幼稚園也辦上,也讓娃子們早些受教育。”

三大爺劉元海躊躇了一下,說道:“蓋幾間瓦房的錢村委是有,就是沒有水泥磚瓦等建築材料啊!”

劉之野笑着道:“這個我來想辦法,以我的意思是多蓋幾間瓦房,給老師們弄幾間宿舍出來。多的就留做備用……”其實,他這也是未來而考慮,屆時肯定會有一批人需要他安置在這裏。

“那成,資金不充裕的話,你也能幫着解決一部分,以後物資款一起結算。”劉元海考慮了一下,點頭同意道。

劉之野點了點頭,表示同意,接着他問:“姐夫,咱們村春季徵兵走了幾個兵?”

“呵呵!這次伱找人可真幫了大忙了。區武裝部從咱村裏帶走了九名小夥子,下半年估計還能送走這麼多呢。“劉福生姐夫回應道。

每年出十幾個兵,對於一個村子來說真是不老少了,有的村子一年也就三四個兵。一年出這麼多兵,但凡有一兩個成才的,常年累積下來也是一股子不少的力量。

“姐夫,咱們可得緊繃基層民兵建設的弦兒。基礎訓練得抓牢,文化學習也不能落下。這些可都是他們進軍營的底氣所在。”劉之野推心置腹說道。

劉福生點了點頭,認真地說:“咱們村的兵員素質確實不一般,有幾個小年輕來信說他們在新兵營裏表現得相當出色,已在新兵營裏嶄露頭角,混的風生水起。”

接着,他又說道:“我們村還有幾個早年的兵提幹了,其中就有三大爺家的二小子劉述甲。”

“嚯!三大爺您家的那個惹禍精也提幹了?”劉之野驚訝道,三大爺家的這位小老弟他認識,小時候經常跟着他屁股玩來的。

劉元海樂笑得合不攏嘴,說:“呵呵!都是黨和軍隊教育的好啊!要不然,他就是個街溜子的貨色。”

大伯劉元生說:“這男孩還是皮一些好,長大了纔會有出息嘛!你看之野,他小時候上房揭瓦,那是家常便飯……現在已經成爲了我們村裏的名人,他的事蹟在這十里八鄉的都成爲傳說了。”    劉之野聞言笑可笑,接茬道:“在哪兒服役?”

三大爺劉元生想了想,回答道:“只知道在西南邊疆,是邊防軍,具體的部隊地方就不清楚了。”

“西南邊防”,現在是60年。劉之野一想到“西南”這個詞,心中不禁一驚,這老弟以後該不會碰上“對阿三自衛反擊戰”吧。不過他又一想,以“阿三”的戰鬥力,這擔心又是多餘的。

“加上鐵林,述家、述明等七八個當了公安保衛員,今年咱們村走出去快二十來個小夥子呢。”劉之野心裏算計着,他的話語中充滿了自豪和期待。

三大爺劉元海聞言,得意洋洋地說道:“你還漏算了幾個高中、中專生。他們憑藉着出色的表現,也分配到了京城裏工作,這可不是小事情哦。”

爺爺感慨道:“好啊!一年出了二三十個喫公糧的,咱村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。”

“爺爺,您是不知道啊,現在咱們村可是遠近聞名,大家都知道咱們村能喫飽飯,生活條件好了,加上年輕人有出息,都想把姑娘嫁到咱們村來。

目錄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