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其它小說 > 遊走在諸天 > 第14章 直插韃子心臟

第14章 直插韃子心臟 (1/2)

目錄

明朝末年,努爾哈赤一十三幅盔甲起兵反明,由於明朝腐敗,戰略政策屢屢失誤,遼東大地逐漸被滿軍吞噬,到了崇禎二年東北大部地區已被滿清控制,東至大海,西至遼東邊牆,北接嫩江,南抵鴨綠江。

史書記載年-1635年,皇太極征服了朝鮮及漠南蒙古。

雖然在崇禎二年時,對漠南蒙古的征服尚未完全完成,但已經開始了相關的軍事行動和政治影響,使得蒙古部分部落與後金建立了一定的聯繫或處於其控制之下。

所以皇太極才能率領八旗軍繞道蒙古攻入長城。

崇禎二年,遼東半島與遼西走廊這片遼闊大地,尚未落入滿清之手。

山海關外,明軍仍保留着一定規模的軍事力量,可這股力量,恰似被縛住手腳的巨獸,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強大威力。

遼東將門的多數將領,彷彿已徹底失去了進攻的鬥志。

尤其是身負經略遼東重任的那位將領,一心奉行鑄城自守之策。

面對滿清的軍事威脅,他完全喪失了與之進行野戰的勇氣。

在他們心底,始終存在着一種頑固的觀念:己方騎兵實力遠遜於滿清,若貿然發起野戰,無疑是自取滅亡。

唯有據城堅守,依靠城牆上架設的大炮,纔可能贏得一線生機。

明軍仰仗的紅衣大炮,雖威力驚人,卻因過於笨重,移動極爲困難,根本無法拉至野外作戰。

而像虎蹲炮這類相對輕便的火炮,又有着致命弱點——殺傷力不足。

更糟糕的是,官場腐敗盛行,軍費被層層剋扣,致使這些大炮的質量毫無保障。

諸多因素交織在一起,成了他們爲避戰行爲找尋的“完美”託辭。

也許有人問了,遭遇小股滿清騎兵時,他們總能勉強鼓起些許勇氣吧?

但無奈官員腐敗嚴重,每次發放給士兵的糧餉都難以足額。

遼東將門的將領們,對此不僅熟視無睹,反而還從中截留一部分,以飽私囊。

如此一來,普通士兵的處境悽慘無比。

就如當初克難軍最初吸納的那些人,皆是一副落魄模樣。

爲保全自身安全與地位,遼東將門紛紛自行培養一批家丁。

他們對這些家丁悉心照料,從武器裝備到生活物資,無一不是選用最好的。

因此,這些家丁的戰鬥力確實頗爲強勁。

然而,家丁數量有限,充其量勉強應對小股滿清騎兵。

即便如此,將領們還不敢輕易過多動用家丁,畢竟培養一名家丁花費不小,每損失一人,他們都痛心疾首。

種種現象,深刻地暴露了當時明軍內部的腐敗,也爲遼東局勢的日趨嚴峻埋下了隱患。

這些對宋天明來說不算是甚麼問題,他有槍有炮,只要人員上去了,跟滿清打野戰也不怕。

克難軍的火槍比同時代的火槍打的更遠,也打的更準,具有射程上的優勢。

克難軍的大炮就是野戰炮,比紅夷大炮更輕,一匹馬就能拉着走,更加適合打野戰。

而繳獲來的馬匹組成的騎兵,可以偵查,又可以追擊敵人。

在沒有大部隊圍攻的前提下,克難軍確實可以橫着走。

自從大炮第一次實戰之後,結果就變得不一樣了。

白天時分,一旦遭遇小股滿清騎兵,他們便果斷出擊,將其一舉殲滅;若是碰上大股騎兵,則迅速隱蔽起來。

得益於在空中監視的老鷹,他們行動自如,如魚得水。

待到夜幕降臨,便是他們主動出擊的時刻。

目錄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