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其它小說 > 大明:開局撿個永樂大帝 > 第66章

第66章 (1/3)

目錄

何秋向朱棣誇口,藏書樓的書他全包了,只需朱棣調人幫忙刻蠟板、提供書籍即可。他把蠟板印刷技術手冊丟給朱棣,朱棣起初不以爲意,覺得已有雕版印刷,何必用麻煩的蠟板。何秋笑而不語,只說了四個字:“朝廷公文”。

朱棣立刻認識到這項技術的優勢。目前朝廷上下流通的公文都需由小吏手抄,不僅速度緩慢,還容易出錯。

使用活字印刷的話,每次挑選字模不同,在數千個銅活字中尋找十分麻煩,而且銅活字成本極高,不是每個衙門都有能力配備的。

據朱棣所知,現在似乎只有皇室與翰林院各有一套。

至於雕版印刷更不划算,一篇公文印完後,所雕的版大多隻能劈作柴燒。

何秋提出的蠟印技術簡便易行、成本極低,若能大規模應用,朝廷官員便可免去手抄公文之苦。

朱棣反應迅速,還想到另一種用途——年輕士子結社流傳的詩詞文集。

這些文集體量通常不大,不過二三十頁,且多在社內流傳。

如果用雕版或活字印刷,過程繁瑣,反不如手抄便捷。但若使用蠟印機,一天之內就能印出幾十本,更利於士子間交流。

不過,這究竟是不是好事呢?如果士子私下詆譭朝廷,蠟印機反而助長言論傳播。

朱棣向何秋表達了這層擔憂。何秋聽後不禁失笑,不料朱棣如此敏銳,立刻察覺到蠟印普及可能帶來言論過度的弊端。

他想到法國大革命時,類似蠟印機被用來印製大量傳單、傳播革命思想。從這一角度看,確實存在風險。

但何秋隨即指出兩點:“如今江南文風興盛,雖有南北榜制度,仍難阻擋當地士子出頭。究其原因,還是北方久經戰亂,民生凋敝。”

“西北、西南等地的州縣,連一份像樣的科舉範文都難以見到。學子們要麼託人借閱手抄,要麼苦等富裕州縣刊印的文集。”

“如果這些地方有幾臺蠟印機,學風必將大爲改善,進而培養更多進士。屆時朝堂上就不會大半官員非淮西即江南出身了。”

朱棣聞言心動不已。此舉對鞏固朱家統治極爲有利,能讓貧瘠州縣的學子受益,從而贏得士人之心。

他立即下令,命工匠根據何秋提供的資料製作蠟印機。

不過朱棣此行本意並非爲此,而是爲了那座高爐。

這座高爐已消耗五萬噸生鐵,產出大量鋼鐵。鐵匠來不及打造兵器,庫中鋼鐵堆積如山。

何秋考慮後,建議朱棣嘗試水力鍛造——他未獲得衝壓機技術,只能採用近代的水力鍛錘方法,雖顯笨重,卻比人工快上許多。

何秋又補充道:“我建議將高爐遷至西山附近。王府後院既不安穩,也不方便。”

“即便高爐設於西山,仍爲朝廷製造軍械,工坊固定在此,不會長腿跑掉,你依然可以掌控。”

朱棣猶豫道:“我和姚師傅商議後再決定。”

見朱棣如此態度,何秋也不便多言。

待朱棣離開後,何秋靜極思動,趁手頭無事,打算去看看自己的這座高爐。

才踏入高爐所在的院落,便見歐雪嵐正埋首奮筆疾書,口中唸唸有詞。

何秋湊近一看,原來她在記錄高爐運轉狀況,只是她寫的內容何秋大半看不懂——他本就不通冶鐵之事。

何秋在旁站了許久,歐雪嵐才驚覺他的存在。

一見何秋,歐雪嵐立即抓住他的胳膊急切追問:"這高爐究竟如何建造?這一座爐子的產鐵量竟超過我歐家百年所鑄之鐵,質地更勝一籌!"

何秋攤手道:"我只知可用,不明其理。"

歐雪嵐氣得揪住何秋衣領,焦躁地喊道:"快說!你可知這對我意味着甚麼!"

確實,若天下出現十座這樣的高爐,歐家引以爲傲的冶鐵技藝便將失去價值,再無人會求他們打造兵器。

這高爐產出的鋼水質地上乘,日產能達萬斤,誰還會特地尋求歐家的幫助?

屆時,歐家恐怕只剩歐冶子後人的空名,淪落爲尋常百姓。

何秋本極不耐煩,但見歐雪嵐急得雙目發紅,又不忍斷絕她的生路。

目錄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