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穿越重生 > 四合院:守護何雨水,何雨柱逆襲 > 第53章 平靜的學習工作

第53章 平靜的學習工作 (1/2)

目錄

他沒有引經據典掉書袋,用的是最樸實的語言,講的卻是最根本的道理。

老者靜靜地聽着,臉上的笑容徹底舒展開來,那是一種遇到同道、聽到真言的欣慰。他摘下眼鏡,用衣角擦了擦鏡片,重新戴上,看向何雨柱的目光已帶上了毫不掩飾的欣賞和親近。

“好!好一個‘利’與‘道’!小同志,你這番話,可比許多滿口聖賢書的人明白多了!”老者由衷地讚道,“老夫姓吳,在師範大學教點文史的閒書。不知小同志怎麼稱呼?在哪高就?”

“吳教授您好!”何雨柱心中一震,面上保持着恭敬,“我叫何雨柱,在鴻賓樓後廚當學徒工,晚上在工人夜校學點文化。”

“鴻賓樓?李存義師傅那裏?”吳教授顯然對四九城的名店有所耳聞,眼中興趣更濃,“好!好!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狀元!竈臺間裏,也能出明白人!你剛纔說的‘利’與‘道’,用在你們廚行也通得很。一把鹽,放多了是害,放少了是廢,恰到好處纔是本事,這分寸,不就是‘道’麼?一份工錢,掙得心安理得,憑本事養活自己和家人,還能讓食客滿意,這‘利’就正!”

吳教授話語間流露出的開明與通達,讓何雨柱倍感親切。

兩人就着昏黃的路燈,在這不起眼的舊書攤前,竟越聊越投機。

吳教授不再僅僅是賣書的老者,他引經據典信手拈來,卻從不故作高深,總能將深奧的道理用最平實的語言講透。

他談歷史興衰,剖析人性幽微,也感慨當下時局變化,言語間雖謹慎,但那份對獨立思考的推崇、對真才實學的尊重、對普通勞動者(包括何雨柱這樣的廚工)的平視態度,卻如春風化雨,浸潤着何雨柱的心田。

何雨柱也分享着自己對生活的觀察、在竈臺間悟到的“火候即分寸”、“五味調合即平衡”的道理,雖樸實,卻每每引得吳教授頷首微笑,贊其“深得生活三昧”。

時間不知不覺流逝。夜校上課的預備鈴聲隱約傳來。

“哎呀,光顧着說話,耽誤你上課了。”吳教授有些歉意地笑道。

“沒有沒有,聽吳教授一席話,勝過讀好多書。”何雨柱真誠地說。

吳教授看着何雨柱,又看了看他手裏那本《史記菁華錄》,眼中閃過一絲惜才的光芒。

他拿起書,塞到何雨柱手裏:“這本《菁華錄》,送你了。書雖舊,道理不老。有空…可以翻翻。若有甚麼讀書上的疑難,或者對世事的困惑,隨時可以來師大找我聊聊。我常在文史樓二樓東頭那個小資料室。”他說了一個具體的地址和時間段。

何雨柱握着那本帶着歲月痕跡的舊書,感受着紙張傳遞過來的微涼和厚重,心頭湧起一股暖流。

這不僅僅是一本書,更是一位思想開明、學識淵博的長者遞來的橄欖枝,是在這個思想日益收緊的年代,一份難能可貴的、通往更廣闊精神世界的邀請函。

“謝謝吳教授!”何雨柱深深鞠了一躬,語氣鄭重,“我一定好好讀,不懂的地方,少不得要來叨擾您!”

“去吧,別誤了課。”吳教授笑着揮揮手。

何雨柱抱着書,轉身快步向夜校走去。初春的夜風帶着涼意,吹動他額前的碎髮。

他回頭望去,昏黃路燈下,吳教授清癯的身影依舊守在那小小的舊書攤前,像一座沉默而溫暖的燈塔。

手中的舊書沉甸甸的,散發着墨香。

何雨柱的心,也如同被這書香浸潤,在時代的風浪中,找到了一處可以停泊思考的寧靜港灣。

他知道,與吳教授的偶遇,絕非終點。

這位思想開明的教授,或許將成爲他未來穿越更猛烈風暴時,一盞重要的指路明燈。

這忘年之交的伏筆,已在舊書攤昏黃的燈光下,悄然埋下。

與吳教授在舊書攤前的偶遇,像一粒石子投入何雨柱原本專注於竈臺與夜校的心湖,盪開了一圈圈漣漪。

那本《史記菁華錄》被他珍重地包好,放在空間小院的木桌上。

每當他感到後廚的壓抑或時代的喧囂令人窒息時,便會進來翻上幾頁,指尖劃過那些豎排的繁體字和硃砂批註,吳教授平和睿智的話語彷彿就在耳邊響起,帶來一種超脫於煙火竈臺之外的寧靜與力量。

這股力量,讓他在鴻賓樓後廚的風浪中,越發顯得沉靜如山。

“三反五反”的風暴並未停歇,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。

鴻賓樓的東家焦頭爛額,數日不見人影。

後廚裏,李存義的眉頭鎖得更緊,眼裏的血絲也更多了。

王福順等人雖然不敢再明目張膽地生事,但那種陰冷的窺伺和偶爾飄來的、關於“用料奢侈”、“浪費嚴重”的隻言片語,依舊像跗骨之蛆,纏繞着這片以火與味爲生的空間。

何雨柱對此置若罔聞。

目錄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