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科幻小說 > 異界降臨:末世之重建文明新秩序 > 第10章 神州沉淪錄

第10章 神州沉淪錄

目錄

方舟內部的臨時指揮中心,氣氛凝重而專注。穆婉茹成功修復並增強了方舟那套老舊的、原本用於接收地質和氣象數據的衛星信號接收裝置。雖然主要的通訊衛星已被鴨首人摧毀或控制,但一些低軌道的小型科研或軍事衛星或許仍在斷續工作,如同幽靈般掠過天際,可能攜帶着碎片化的信息。

幾天不眠不休的嘗試和調試後,接收器刺耳的靜電噪音中,突然夾雜進了一些微弱卻迥異的人類語音和信號片段!

“……呼叫……任何……倖存者……這裏是‘秦嶺守望者’……我們仍在抵抗……”

“……長江……洪水……紅色的水……怪物在水裏……”

“……中原……沒了……全沒了……巨大的巢穴……在洛陽……”

“……南疆……雨林在吞噬一切……綠色的霧……救命……”

“……草原……它們在馴化狼羣……金色的眼睛……”

這些信號斷斷續續,模糊不清,夾雜着巨大的悲愴和絕望,彷彿來自地獄的囈語。技術人員拼命嘗試鎖定和放大這些信號,試圖拼湊出一幅神州大地的災難全景圖。

荊無棣、穆婉茹、老教授(通過圖書館的無線電保持聯繫)以及方舟和圖書館的核心成員,都屏息凝神地聽着這些來自遠方的、破碎的呼喊。

北方(京津冀及東北區域): 信號極少,幾乎死寂。僅有的幾個片段表明,京畿重地最早淪陷,抵抗最爲激烈,也意味着毀滅最爲徹底。龐大的城市羣變成了鴨首人重點經營的巢穴區,高強度的生物信號干擾如同黑幕,籠罩一切。有片段提及“巨大的金屬鴨首雕像在紫禁城升起”、“地鐵網絡被菌巢完全佔據”。

西北(陝甘寧蒙): “秦嶺守望者”的信號相對穩定,表明在廣袤的山地和高原深處,仍有成建制的抵抗力量在利用複雜地形周旋。但信號中也提到“天空被飛行的鴨首人巡邏隊封鎖”、“地下洞穴並不安全,某種鑽地型的生物兵器在活動”。

中原(豫皖蘇): 情報令人窒息。信號證實,一個龐大到超乎想象的“母巢”正在洛陽廢墟上生長,被描述爲“蠕動的血肉山脈,頂部閃爍着不祥的晶能光芒”,被認爲是鴨首人在華中地區的指揮中樞和生物工廠。黃河和長江流域則報告水體被嚴重污染,呈現不自然的顏色,並出現了可怕的水生變異生物。

南方(兩湖、江浙、兩廣): 情況複雜。水系發達地區飽受水患和變異生物的雙重打擊。一些信號提到抵抗者利用縱橫交錯的河網與鴨首人遊擊,但生存環境極度惡劣。嶺南和南疆地區,則似乎面臨着另一種生態災難——鴨首人的生物科技與當地繁茂的雨林生態發生了難以預料的結合,產生了極其危險的“綠色變異”,森林本身彷彿活了過來,變得充滿敵意。

西南(川渝雲貴): 地形同樣幫助了倖存者,但信號也警告“霧氣有毒”、“山民變異”的消息。有片段提及重慶地下核設施發生了劇烈爆炸,原因不明。

青藏高原: 信號極其微弱,似乎得益於高海拔和地廣人稀,鴨首人的活動相對較少,但仍有一個模糊的信號警告:“星空……不再純淨……它們在高原建立了某種……通向天上的巢穴……”

拼湊出的圖景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絕望。鴨首人並非簡單地佔領城市,而是在系統地、有步驟地改造整個大陸的生態,將其轉化爲適合它們生存而徹底排斥人類的“異界”。人類的抵抗星星點點,各自爲戰,且被隔絕在信息的孤島中,正在被這片“活化”的大地逐個吞噬。

“我們面對的……不是一個敵人,而是一整個正在活過來的世界。”老教授通過無線電傳來的聲音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凝重,“它們的科技,或者說它們的‘存在方式’,本身就是對地球生態的徹底重塑。我們在和自己的家園作戰,而家園正在變成地獄。”

荊無棣看着屏幕上那粗略繪製的、標記着無數紅點(巢穴)和黑域(信號死區)的神州地圖,沉默了很久。這幅沉淪錄,沉重得讓人難以呼吸。

“我們不能只看着。”他終於開口,聲音沙啞卻帶着不容置疑的決心,“方舟不能只是一個躲藏的地方。我們必須成爲一顆釘子,釘在這片淪陷區的中心!我們要成爲信息的樞紐,要嘗試聯繫上那些還在抵抗的‘星火’,哪怕只能給他們送去一點點希望,或者……從他們那裏獲得一絲啓發。”

他看向穆婉茹:“婉茹,能否嘗試反向增強我們的信號?不是廣播,那會暴露。而是定向的、短暫的、模仿它們生物信號特徵的脈衝,嘗試向那些已確認有抵抗信號的區域,發送簡單的加密座標和問候?就像……黑暗海面上的燈塔,用敵人看不懂的方式,告訴同伴我們的存在。”

這是一個極其冒險的計劃,一旦被鴨首人破解,方舟將面臨滅頂之災。

穆婉茹深吸一口氣,眼神堅定:“可以嘗試。利用‘共鳴干擾器’的原理反向工程,調製出極其短暫、混雜在背景生物噪聲中的加密信號脈衝。但這需要極其精確的 timing 和座標,需要無棣你的感知能力配合,找到它們網絡監測的‘盲點’或規律性波動。”

“我來負責。”荊無棣毫不猶豫。他知道每一次深度感知都意味着向非人的深淵滑落一步,但他別無選擇。

“圖書館這邊,”老教授的聲音加入,“我們可以嘗試從歷史地理和生物學文獻中尋找線索。鴨首人的生物改造並非無跡可尋,或許某些古老的生態平衡知識,或者極端環境下的生存技巧,能給我們一些啓示。我們會整理所有可能有用的知識,通過無線電分享。”

一個宏大的、近乎悲壯的計劃初步形成:方舟作爲感知和通訊的暗哨,圖書館作爲知識和策略的後方,嘗試在這片沉淪的神州大地上,重新編織起一張微弱的信息與希望之網。

目錄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