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女生頻道 > 紅薯苗破局:五歲女智鬥惡地主 > 第34章 初心如磐向遠方,鄉村振興續華章

第34章 初心如磐向遠方,鄉村振興續華章 (1/3)

目錄

在林小滿的堅守與引領下,村子於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,底蘊日厚。

然而,時代的考題不斷更新,新的考驗已然來臨。鄉村治理的精細化水平需適配發展新階段,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機制尚不完善,鄉村文化的現代轉化面臨深層挑戰,城鄉要素流動的壁壘仍未完全打破。

林小滿將如何以不變的初心與求變的智慧,匯聚各方力量,攻克發展關隘,推動村子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續寫更加厚重的華章?

晨光穿過薄霧,灑在村口新落成的“鄉村振興展覽館”前,館內陳列的老農具與智能農機模型並排而立,無聲訴說着村子的變遷。

林小滿站在館前,看着村民們扛着鋤頭走向田間,年輕人抱着電腦奔向電商產業園,嘴角揚起微笑。

但她心裏清楚,鄉村振興越是向縱深推進,遇到的問題就越複雜,唯有以更精細的治理、更創新的思路,才能讓這片土地持續煥發活力。

鄉村治理的精細化水平需適配發展新階段

隨着村子產業多元、人口結構複雜,傳統的治理模式漸漸跟不上節奏。

村裏的民宿經營者既有本地村民,也有外來投資者,在噪音管控、衛生標準等方面常因“規矩不一”引發矛盾;電商產業蓬勃發展,卻出現了個別商家虛假宣傳、以次充好的現象,損害了村子的整體信譽。

“林書記,隔壁民宿半夜還在搞派對,吵得遊客都投訴了,咱村的規定對他們外來老闆不管用啊?”村民經營的民宿主人氣呼呼地找上門。

治理隊伍的能力也面臨新挑戰。數字化治理工具日益普及,可部分村幹部連電子表格都用不熟練,更別說運用大數據分析村民需求;村裏的矛盾糾紛從“家長裏短”變成“合同糾紛”“知識產權爭議”,老一套的調解辦法難以奏效。

“小滿,上次那個電商賣假貨的事兒,我們想處罰,可不知道按哪條規矩來,最後只能不了了之,這可不行啊。”負責市場監管的老鄭急得直撓頭。

林小滿明白,鄉村治理不能再靠“拍腦袋”“憑經驗”,必須向精細化、法治化、智能化轉型,才能跟上發展的腳步。

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機制尚不完善

村子的生態優勢顯着,青山綠水成了金字招牌,但“好生態”如何轉化爲“好收益”,仍是未解難題。

村裏的有機水稻比普通水稻畝產低20%,價格卻只高30%,村民覺得“守着生態喫虧”;溼地生態系統淨化了水源、調節了氣候,這些“看不見的價值”無法量化,更難以轉化爲經濟收益,生態保護的積極性難免受挫。

“小滿,種有機水稻又累又賺得少,要不是你勸着,我早改種普通稻了。這好生態總不能當飯喫吧?”種糧大戶老楊抱怨道。

生態補償機制也存在短板。上級的生態補貼大多“撒胡椒麪”,未能與生態貢獻掛鉤——保護溼地的村民和普通村民拿到的補貼差不多,誰還願意多花力氣護着那些水草魚蝦?

“我們管護隊天天巡邏撿垃圾,保護鳥類,可補貼跟不幹活的一樣,時間長了誰還有勁幹?”生態管護隊的隊員們頗有微詞。

林小滿深知,若生態產品始終“有價無市”,保護生態就成了“虧本買賣”,可持續發展便是空談。

鄉村文化的現代轉化面臨深層挑戰

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已有成效,但如何讓傳統文化“活”在當下、融入生活,仍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
村裏的傳統廟會辦了幾十年,流程還是老樣子,年輕人覺得“老掉牙”,寧願窩在家裏刷手機;非遺手工藝品雖有展覽,卻很少有人知道怎麼用在現代生活中——竹編籃子好看,可年輕人更愛用塑料袋;藍印花布精美,卻難與現代服飾搭配。

“小滿,這廟會每年都辦,來的都是老頭老太太,再過幾年怕是沒人來了。”負責文化活動的張阿姨憂心忡忡。

文化創意的深度也不足。村裏開發的文化產品大多是“貼標籤”——在筆記本上印個剪紙圖案,在T恤上印句方言,缺乏對文化內涵的現代解讀。

比如“二十四節氣”,只做成了掛曆,卻沒挖掘出背後的農耕智慧與健康生活理念,難以打動現代消費者。

“人家城裏的文化產品,能把老故事做成遊戲、拍成動畫,咱咋就只會印圖案呢?”文化創意團隊的小吳有些沮喪。

林小滿清楚,鄉村文化不是博物館裏的展品,只有找到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,才能真正實現“活態傳承”。

城鄉要素流動的壁壘仍未完全打破

城鄉融合發展喊了多年,但人才、資金、技術等要素的流動仍有不少阻礙。

城裏的工程師想來村裏搞智慧農業,可戶口遷不過來,孩子沒法在村裏上學;城市的資本想投資鄉村旅遊,卻擔心土地流轉期限太短,不敢長期投入;村裏的優質農產品想進城市超市,卻因沒有“綠色食品認證”等資質,被擋在門外。

“林書記,我朋友是搞農業技術的,想來咱村指導智慧大棚,可他娃轉學到村裏的學校,人家說沒戶口不收,這咋辦?”種植合作社的王社長問道。

農村的要素也難以“走出去”。村民的宅基地不能抵押,想貸款創業難上加難;村裏的老手藝人流轉土地後,除了租金再無其他收入,難以分享產業增值收益。

“我這手藝想擴大規模,可沒抵押貸不到款,只能小打小鬧。”竹編藝人陳師傅無奈地說。

林小滿明白,城鄉要素流動不暢,鄉村就成了“孤島”,難以獲得發展的活水。只有打破壁壘,讓要素自由流動,才能激活鄉村的內生動力。

目錄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