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歷史軍事 > 大明:最強兵王從邊關開始 > 第285章 第13章 科舉革新引爭議,寒門士子見曙光

第285章 第13章 科舉革新引爭議,寒門士子見曙光

目錄

時間悄然流逝,轉眼已是興統二年的深秋。中原戰事依舊焦灼,但王小偉穩紮穩打,逐步壓縮着李自成的活動空間。而在相對平靜的北方,沈玉茹主導的新政,開始觸及一個更爲核心、也更爲敏感的領域——科舉取士制度。

這一日,軍國諮政處內,一場激烈的辯論正在進行。爭論的焦點,是一份由沈玉茹授意,徐宏祖、李信等人蔘與起草的《興統科舉革新疏》。

疏中痛陳現行科舉制度的弊端:只重八股文章,空談性理,脫離實際,選拔出的官員往往“平日袖手談心性,臨危一死報君王”,於國計民生毫無裨益。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:

其一,在保留進士科的同時,增設“明算科”(考覈算術、理財)、“明工科”(考覈格物、工程)、“明農科”(考覈農學、水利)等專科,與進士科並列,中試者同樣授予官職,側重實務部門。

其二,進士科的考試內容,大幅削減空洞的經義闡釋,增加策論比重,要求考生針對時政、軍事、經濟、水利等具體問題,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。

其三,嚴格考場紀律,推行“糊名”、“謄錄”制度,最大限度杜絕舞弊。同時,考慮在南北卷的基礎上,向邊遠地區和寒門子弟適當傾斜錄取名額。

其四,在國子監及地方官學中,增設算學、格物、律法等實學課程,爲科舉改革儲備人才。

這份奏疏如同一塊巨石,投入了早已沉寂多年的士林死水,瞬間激起了滔天巨浪!

支持者多爲北疆系官員、部分務實派官員以及一些不得志的寒門士子。他們認爲,此舉乃“救國圖存之良方”,能打破士族對官場的壟斷,選拔出真正能辦實事的人才,符合攝政王“重實學、輕虛文”的一貫主張。

而反對者,則是龐大的傳統士大夫集團,尤其是那些靠着熟讀四書五經、精通八股文而躋身官場的既得利益者。他們攻擊這份奏疏“違背祖制”、“敗壞聖學”、“引導士子趨利棄義”,是“取亂之道”。甚至有人危言聳聽,稱此例一開,將導致“禮崩樂壞”,天下大亂。

軍國諮政處的會議上,以幾位翰林院老學士爲代表的守舊派,情緒激動,引經據典,唾沫橫飛地駁斥改革方案。

“王妃!科舉取士,乃太祖所定,沿襲數百年,乃國家掄才大典,豈可輕易更張?八股文格式嚴謹,最能檢驗士子之學養心性!若貿然加入那些雜學末技,置聖賢之道於何地?!”

“是啊,王妃!士農工商,各有其分。讓那些操持賤業者與讀聖賢書的士子同列朝堂,成何體統?!長此以往,誰還願寒窗苦讀?聖人之教豈不絕矣?!”

沈玉茹端坐其上,耐心地聽着這些慷慨激昂卻又陳腐不堪的論調,臉色平靜。她知道,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,科舉改革是塊最難啃的硬骨頭。

待幾位老學士說得差不多了,她才緩緩開口,聲音清晰而沉穩:“諸位老先生憂心聖學,其情可憫。然,本宮有一問,想請教諸位。”

她目光掃過衆人:“若聖賢之道,果真能安邦定國,富民強兵,爲何我大明會落到如今這般田地?內有流寇荼毒中原,外有建奴虎視遼東,百姓流離,國庫空虛?是聖賢之道錯了?還是……我們這些後人,並未真正領會聖賢之道的精髓,只知空談,不務實際?”

這一問,如同當頭棒喝,讓幾位老學士頓時語塞,臉色漲紅。

“聖賢亦言,‘民爲貴,社稷次之,君爲輕’。何爲重民?讓百姓喫飽穿暖,免受戰亂之苦,方是踐行聖賢之道!若空談仁義道德,而百姓餓殍遍野,國家危如累卵,這仁義道德,又有何用?”

沈玉茹語氣轉厲:“如今國難當頭,正需披肝瀝膽、通曉實務之才!難道要等到京城再次被圍,或者流寇打上門來,我們再對着他們背誦《四書章句》嗎?!”

“至於士農工商,各有其分……”她微微冷笑,“若無工匠,何人築城修械?若無農夫,何人繳納糧賦?若無商賈,何人流通貨物?他們都是我大明的子民,都在爲這個國家出力!爲何他們的學識才華,就不能爲官,造福一方?難道這官位,只能是少數熟讀經書之人的禁臠嗎?”

她的話語,層層遞進,邏輯清晰,既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(引用孟子),又緊扣殘酷的現實,將守舊派駁斥得啞口無言。

徐宏祖適時出列,躬身道:“王妃明鑑!改革科舉,並非要廢棄聖賢之學,而是要取其精華,去其糟粕,兼收幷蓄,爲我所用!讓真正有才幹者,無論其出身,無論其擅長經義還是實務,都能有機會報效國家!此乃開闊取士之門,增益國家之力,實爲強國之本!”

李信也奏道:“臣在江南,深有感觸。許多地方豪強,之所以能橫行鄉里,與官吏勾結,正因官吏不通實務,易於被其矇蔽。若官員皆通曉算學、律法、農工,則吏治清明可期!”

支持改革的官員紛紛附和。

沈玉茹見火候已到,不再猶豫,沉聲道:“科舉之弊,積重難返,非猛藥不能去痾!《興統科舉革新疏》,准奏!”

“着禮部、吏部、軍國諮政處,會同格物院、北疆商行有識之士,詳細擬定各科考試章程、錄用辦法,明年恩科,即按新制施行!”

“國子監及天下官學,即刻着手增設實學課程,延聘師資!”

“有敢阻撓新政、妖言惑衆者,嚴懲不貸!”

旨意一下,天下震動!

對於那些苦於沒有門路、或者擅長實務卻不擅長八股的寒門士子而言,這無疑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!他們看到了憑藉真才實學改變命運的希望!無數人奔走相告,激動不已。

而對於那些固守八股取士傳統的舊式文人,則是如喪考妣,哀鴻遍野。但他們也清楚地看到了攝政王妃推行改革的決心和力量,在血腥清洗的餘威下,大多數人選擇了沉默,或者開始艱難地轉變,試圖去接觸、學習那些他們曾經鄙夷的“雜學”。

科舉改革的閘門,在沈玉茹的強力推動下,被艱難地撬開了一道縫隙。雖然前路依然漫長,必然還會遇到各種阻力和問題,但一個更加多元化、更加註重實際才能的選官制度,已經邁出了歷史性的第一步。

這不僅僅是考試內容的改變,更是對數百年來社會階層流動方式和知識價值觀的一次巨大沖擊。它預示着,王小偉和沈玉茹所要締造的新時代,將是一個與舊大明截然不同的、充滿活力和可能性的的全新世界。

目錄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