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其它小說 > 鳳算大唐:從紙貴長安到日月當空 > 第7章 殿前激辯

第7章 殿前激辯 (1/2)

目錄

第七章 殿前激辯

十日光陰,倏忽而過。決定鹽引制度命運,也決定李薇未來道路的朝會,如期而至。

宣政殿內,氣氛比十日前更加凝重。文武百官分列兩側,空氣中瀰漫着無形的硝煙。反對派的官員們眼神交換間,帶着一種有備而來的篤定。他們顯然調整了策略,不再糾纏於空洞的“與民爭利”和“女子干政”,而是準備從技術層面發起致命攻擊,讓這“黃毛丫頭”的方案顯得漏洞百出,不攻自破。

李世民高踞龍椅,目光平靜地掃過下方:“十日之期已到。魏王,戴卿,安樂,鹽引章程,可曾議定?”

李瑾率先出列,躬身道:“回父皇,兒臣與戴尚書、安樂公主及一衆屬官,已初步擬定《鹽引施行細則》一卷,請父皇御覽。”奏疏再次被呈上。

然而,未等皇帝細看,那位乾瘦如柴、眼神卻異常銳利的御史大夫周允便迫不及待地出列,聲音帶着質疑的尖銳:

“陛下!臣有疑問!鹽引之制看似巧妙,然細節之處,漏洞百出!其一,鹽引發放之額,依據何在?若定額不準,或致鹽產過剩,堆積如山,或致供不應求,引發民亂!其二,鹽引發放之權,操於何人之手?如何防止經辦官吏藉此營私舞弊,索賄受賄,使良法成爲貪腐之淵藪?!其三,商人重利輕義,若其憑引領鹽後,不往指定貧瘠之地銷售,反將食鹽運往價高之區販賣,擾亂各域鹽價,此弊又如何防範?!”

這三個問題,個個切中要害,直指鹽引制度推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核心難題,甚至可以說是歷代專賣制度難以根治的頑疾。周允問完,微微昂起頭,臉上帶着一絲不易察覺的得意,彷彿已經看到了李薇啞口無言、驚慌失措的模樣。

滿朝目光,瞬間如同聚光燈般,牢牢鎖定在李薇身上。有擔憂,有審視,更有不少是幸災樂禍的冷眼。

李薇深吸一口氣,壓下因連日勞累和此刻緊張而微微加快的心跳。她整理了一下衣冠,從容不迫地走出班列,先向御座行禮,然後轉過身,面向衆臣。她的目光平靜,並未刻意去看那位周御史,而是朗聲開口,聲音清越,迴盪在殿中:

“周御史所問,切中肯綮,亦是兒臣與魏王殿下、戴尚書等人這十日來反覆推敲、力求完善之處。”

她先肯定了對方的問題,姿態不卑不亢。

“關於鹽引額度,”李薇條分縷析,“並非憑空臆斷。兒臣等參考戶部存檔之各道州近五年人口黃冊,結合往年官鹽大致銷售數額,並考量地方富庶程度、飲食習慣等因素,由精於算學者建立模型,進行初步測算覈定。此爲基礎定額。日後每年,可根據人口增減、實際情況進行微調。力求‘因地定額,大致公允’。”她引用了趙元安耗費心血覈算出的數據,雖然衆人聽不懂“模型”爲何物,但那詳實的人口、消費數據基礎,讓人難以駁斥。

“至於防止官吏舞弊,”李薇繼續道,語氣沉穩,“細則中明確規定,採用‘三聯鹽引’之法。鹽引由戶部統一印製,一式三份,編號唯一。一份由發放官府存底,一份由商人持有至鹽場領鹽,一份由鹽場覈對後返還戶部備案。三份勘合,缺一不可,且定期覈對,若有僞造、塗改,或編號不符者,即以重罪論處!同時,設立獨立於地方官府的鹽引稽查司,專司鹽引覈驗、運輸路線監督之事,直接對戶部及陛下負責。並設重賞鼓勵舉報,一旦查實貪腐,涉事官吏與商人同罪,嚴懲不貸!”

“三聯鹽引”、“獨立稽查”、“重賞重罰”,這一套組合拳下來,幾乎將可能出現的舞弊環節都考慮了進去,制度設計之嚴謹,讓不少官員暗暗點頭。

“最後,防範商人竄銷,”李薇成竹在胸,“細則規定,鹽引不僅註明引額,更明確指定銷售區域,並在引上標註有效期限。商人須在規定時限內,將食鹽運抵指定區域銷售。鹽引稽查司將沿途設卡抽查,亦會派員暗訪各銷售地。若查實未在指定區域銷售,或超出時限,輕則罰沒鹽貨,重則吊銷鹽引資格,永不許再涉鹽業!其利潤雖厚,但風險更高,足以讓絕大多數商人望而卻步,遵守規矩。”

她的回答,條理清晰,數據詳實,措施具體,考慮周全,將周御史提出的三個尖銳問題一一化解,並且展現出了遠超衆人想象的、近乎老辣的政治智慧和對人性、對官僚體系的深刻洞察。

朝堂之上,漸漸安靜下來。先前那些等着看笑話的目光,變得驚疑不定。只剩下李薇那清越而自信的聲音,在宏偉的殿宇中迴響,擲地有聲。

當最後一個字落下,周御史張了張嘴,臉色由之前的得意轉爲鐵青,卻發現自己再也提不出任何有力的質疑,最終只能悻悻地閉上嘴,啞口無言。

李薇知道,技術層面的論戰她已經贏了。但,這還不夠。防守,從來不是她的風格。決戰的時刻,到了!

她話鋒陡然一轉,聲音提高,帶着一種凜然的銳氣,目光如冷電般掃過之前跳得最兇的幾位官員,最終定格在臉色難看的崔明義身上:

“父皇!諸位大人!鹽政之弊,積重難返,其根源,果真在於法不善嗎?!”

她自問自答,聲音鏗鏘:“非也!兒臣以爲,鹽政之弊,非在法,而在人!在於那張盤根錯節、滲透朝野的利益網絡!在於官商勾結,上下其手,共同侵吞國帑,吸食民脂民膏!”

她停頓了一下,讓這指控的餘音在每個人心中震盪,然後目光銳利地直視崔明義等人,一字一句道:“兒臣近日,偶然得知一些消息。涉及幾位大人府上的管事、乃至親族,與江淮、河東等地有名有姓的鹽梟巨賈,資金往來……頗爲密切,數額之巨,動輒成千上萬兩白銀!不知這巨資流動,所爲何事?莫非幾位大人,除了朝廷俸祿,還有別的生財大道?亦或是……與民(鹽梟)同樂,利益均沾?!”

她並未拿出任何實質性的賬本或信件(墨文確實尚未拿到鐵證),但這番結合了部分真實信息(墨文調查到的資金流動方向)和犀利推斷的虛張聲勢,如同一聲驚雷,在宣政殿上空猛然炸響!

“譁——!”

朝堂之上,瞬間一片譁然!

被李薇目光掃到的幾位官員,包括崔明義在內,臉色“唰”地一下變得慘白如紙,冷汗幾乎是瞬間就浸溼了他們的裏衣。他們做賊心虛,平日裏這些勾當隱藏極深,此刻被李薇當廷捅破,雖無實證,但那精準的指向和巨大的心理壓力,讓他們瞬間方寸大亂!

“你……你……黃口小兒!安敢……安敢血口噴人!”崔明義氣得渾身發抖,手指着李薇,聲音都變了調,但那色厲內荏的姿態,任誰都看得出來。

“陛下!公主殿下此言,乃是污衊!臣等忠心爲國,豈容如此構陷!”另一人也慌忙出列辯解,但語氣中的慌亂難以掩飾。

朝堂徹底亂了。支持者振奮,反對者驚慌,中立者震驚觀望。

龍椅之上,李世民的目光變得無比銳利,如同發現了獵物的鷹隼,緩緩掃過那幾名失態的官員。他久經風浪,如何看不出這幾人心中的鬼?李薇的話,如同一把鑰匙,瞬間打開了他心中多年的疑竇。

皇帝沒有立刻發作,但那股無形的、冰冷的威壓,已經籠罩了整個大殿。

良久,李世民冰冷的聲音響起,帶着不容置疑的肅殺之氣:

“此事,朕,定會徹查!”

目錄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