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其它小說 > 鳳算大唐:從紙貴長安到日月當空 > 第20章 第21章 金融暗戰與系統之謎

第20章 第21章 金融暗戰與系統之謎

目錄

第二十一章 金融暗戰與系統之謎

鄭玄離去後,李薇獨自在殿中佇立良久,指尖冰涼。“暗星”組織的出現,像一塊投入湖面的巨石,徹底打破了她對這場鬥爭的認知邊界。這不再僅僅是權力與利益的博弈,更是理念與道路的衝突,甚至可能牽扯到不同時空維度的祕密。

然而,現實的危機迫在眉睫,容不得她沉浸在對未知的恐懼中。市面上的金融動盪仍在持續,雖然因爲她不惜投入全部身家託市,加上官府的強力干預,最瘋狂的下跌勢頭被遏制,但市場信心依舊脆弱,如同驚弓之鳥。鹽引的信用基礎,仍然搖搖欲墜。

“王兄,”李薇再次與李瑾會面,神色前所未有的凝重,“我們之前的判斷有誤。對手並非蘇家殘黨,而是一個名爲‘暗星’的神祕組織。鄭玄,不過是其馬前卒。”

“暗星?”李瑾眉頭緊鎖,這個名字他聞所未聞,“他們意欲何爲?”

“顛覆大唐,建立所謂‘新秩序’。”李薇言簡意賅,將鄭玄的瘋狂言論擇要告知,隱去了自己穿越者的身份,只說是對方覬覦她的“才識”。

李瑾聽完,臉色陰沉如水:“狂悖之徒!如此說來,這金融動盪,便是他們的手段?”

“正是。他們在試探,也在逼迫。”李薇點頭,“我們必須儘快穩住局面,否則鹽引一垮,民心浮動,必生大亂。”

兩人商議後,決定雙管齊下。李瑾動用親王權限,聯合戶部,緊急從相對穩定的河西、隴右等地調撥一批金銀和戰略物資入京,作爲平準基金,同時嚴令各地官府嚴厲打擊囤積居奇、擾亂市場的行爲,以行政力量強行穩定物價預期。

而李薇,則將她最後的私蓄,以及柳司織旗下產業能夠調動的所有流動資金,全部投入市場,目標明確——不計成本,穩住作爲鹽引折算基準的“開元通寶”兌價,並重點收購那些被惡意拋售的、與鹽引掛鉤的短期票據,向市場傳遞堅定護盤的信號。

這是一場意志與資本的消耗戰。每一天,都有巨量的資金在無聲的戰場上蒸發。李薇甚至動用了部分系統能量,進行短期的市場數據預測和資金流向追蹤,試圖抓住“暗星”資金調度的規律,進行精準反擊。

數日的鏖戰,局勢終於開始向着有利於李薇的方向傾斜。“暗星”組織雖然資金雄厚,手段詭異,但他們似乎也並非無所不能,其資金調度在官府和李薇的聯合打擊下,開始出現滯澀和混亂。市場的恐慌情緒逐漸平息,銅錢價格開始穩步回升,鹽引的信用危機得以緩解。

就在李薇稍稍鬆了口氣的同時,系統經過連日來的能量積累和深度掃描,終於對之前捕捉到的“暗星”通訊殘留,解析出了一條關鍵信息碎片:

【……‘方舟’計劃……啓動前置條件……‘氣運節點’擾動達到閾值……當前進度71%……關鍵目標鎖定:李薇(異常變量)、李瑾(天命眷顧者)……執行‘收割’協議……】

方舟計劃?氣運節點?收割協議?

這些陌生的詞彙組合在一起,讓李薇感到一陣莫名的心悸。她本能地感覺到,這所謂的“方舟計劃”,恐怕就是鄭玄提到的“備用計劃”,其危害性遠超金融攻擊!

“系統,‘氣運節點’、‘方舟計劃’、‘收割協議’數據庫中有無相關記載?”李薇急切地詢問。

【檢索中……無直接匹配記錄。根據信息碎片語境及能量特徵進行關聯推演……】

【‘氣運節點’推測:與世界線收束、歷史走向關鍵人物或事件相關。】

【‘方舟計劃’推測:可能與文明存續、維度遷徙或大規模能量抽取有關,威脅等級:極高(毀滅級)。】

【‘收割協議’推測:執行‘方舟計劃’的具體操作流程,目標可能爲‘氣運節點’本身或其承載的能量/信息。】

推演的結果讓李薇毛骨悚然!這個“暗星”組織,他們的目標恐怕不僅僅是顛覆大唐,他們是在圖謀某種更宏大、也更可怕的東西!而自己和皇兄李瑾,似乎因爲某種原因,成爲了他們計劃中的關鍵目標——“氣運節點”!

就在李薇爲這驚人的發現而心神震動之際,宮中忽然傳來一個令人錯愕的消息:一直稱病靜養、幾乎被人遺忘的蘇貴妃,竟主動向皇帝請求,願捐出大半嫁妝和宮中用度,用於補貼國庫,平抑物價,並表示深刻認識到外戚放縱之害,願在宮中喫齋唸佛,爲陛下和社稷祈福。

這一舉動,無疑是在向皇帝示弱,也是在變相承認了蘇家之前的罪責,以求自保。但在李薇看來,這更像是“暗星”金融攻擊受挫後,其盟友(蘇家)被迫採取的收縮策略,意圖保存實力,麻痹對手。

舊的敵人暫時蟄伏,新的、更恐怖的威脅卻已浮出水面。

李薇站在數據房那幅巨大的地圖前,目光彷彿要穿透紙張,看到那隱藏在歷史陰影中的“暗星”。金融戰的暫時勝利,並沒有帶來絲毫喜悅,反而讓她感受到了更深沉的寒意。

“方舟計劃”到底是甚麼?“氣運節點”又如何擾動?“收割”的又是甚麼?

她感覺自己彷彿站在一個巨大的迷宮入口,剛剛看清了腳下的一小片區域,卻發現了更多、更深的通道,通往未知而危險的深處。系統的能量在緩慢恢復,那猩紅的【世界線偏差率】數字,如同催命的符咒,在腦海中靜靜閃爍。

她知道,與“暗星”的真正較量,現在才正式開始。而這一次,她面對的,可能是超越這個時代理解的、關乎文明存亡的挑戰。

目錄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