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其它小說 > 鳳算大唐:從紙貴長安到日月當空 > 第166章 第167章 海道烽煙與金殿問對

第166章 第167章 海道烽煙與金殿問對

目錄

第一百六十七章 海道烽煙與金殿問對

“南溟海道”的海盜之患,如同附骨之疽,嚴重威脅着帝國新開闢的生命線。嶺南水師與呂宋艦隊派出的快速支隊,雖多次與海盜交手,卻始終未能將其根除。這些海盜熟悉每一處暗礁與水道,行蹤詭祕,一擊即走,令唐軍疲於奔命。通往“大秦”的航線上,血腥的劫掠時有發生,貿易成本與風險急劇攀升。

朝堂之上,要求暫緩“南溟海道”、甚至重新考慮與阿拉伯勢力爭奪傳統南海航線的聲音再次響起。畢竟,已知的敵人總比藏在暗處的毒蛇要好對付。

然而,李瑾深知,重啓南海戰端意味着再次陷入與阿拉伯人的消耗泥潭,而“南溟海道”代表着未來。他頂住壓力,嚴令水師加大清剿力度,同時懸以重賞,招募熟悉那片海域的南方土着水手爲嚮導,並開始着手在“南溟海道”的幾個關鍵節點規劃建立小型補給與警戒據點,逐步擠壓海盜的活動空間。

**\* \* \***

就在帝國爲海上航道絞盡腦汁之時,一場突如其來的“金殿問對”,將年僅八歲的太子李昊,推到了帝國政治舞臺的最前沿。

這一次,發難的並非暗處的流言,而是來自朝堂之上,一位素以學問淵博、性情耿直着稱的老翰林。他手持玉笏,出列躬身,聲音洪亮:

“陛下!老臣近日觀《寰宇全圖》,感佩太子殿下志存高遠。然,老臣有一事不明,斗膽請教太子殿下!”他轉向站在御階之側的李昊,目光灼灼,“殿下既知天下之大,可知治國之本,在於何處?若庫府空虛,饑民載道,縱有萬里海疆,千般奇技,又將如何?”

此言一出,滿殿皆驚!這是直接質疑太子是否懂得治國安邦的根本!其言辭之犀利,問題之沉重,絕非一個八歲孩童所能應對。

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小小的身影上。李瑾眉頭緊鎖,林薇手心沁出冷汗。

李昊似乎也被這突如其來的詰問怔住了,他眨了眨清澈的眼睛,看着那位鬚髮皆白的老臣,並沒有立刻回答。殿內靜得能聽到針落地的聲音。

片刻的沉默後,李昊並未看向父皇母后尋求幫助,而是微微仰起頭,用尚帶稚氣卻異常清晰的聲音反問道:

“老先生,庫府爲何會空虛?饑民又從何而來?”

老翰林一愣,沒想到太子會反問,下意識答道:“自是因天災兵禍,耗損國力……”

“那天災爲何成禍?兵禍又因何而起?”李昊繼續追問,邏輯清晰得不像個孩子,“若是水利堅固,倉儲豐足,天災或可減其害。若是兵甲犀利,海路暢通,能以外邦之財養我國之民,兵禍或可免,甚至可轉害爲利。”

他頓了頓,小臉上帶着認真的思索神情:“治國之本,兒臣淺見,在於讓百姓能安居,能樂業,能不畏外敵。格物造船,是爲通海路,得外財,避兵禍;格物造器,是爲興水利,增倉儲,減天災。這……難道不是固本嗎?”

他沒有引經據典,而是用最樸素的因果邏輯,將“格物”、“海疆”與“治國之本”緊密地聯繫在一起,構建了一套自洽的、充滿實用主義色彩的解釋。

那老翰林張了張嘴,竟一時語塞。他熟讀聖賢書,滿腹經綸,卻從未想過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“治國之本”。太子的回答,跳出了傳統義利之辯的框架,直指問題的核心——效能與結果。

殿內一片寂靜。許多大臣面露沉思,太子之言雖稚嫩,卻如一塊石頭投入心湖,激起了不一樣的漣漪。

李瑾看着兒子,眼中閃過激賞的光芒。他適時開口,聲音平和卻帶着定鼎之力:“太子年幼,然其所思,亦不無道理。開源節流,強兵富民,本就是固國之基。格物海疆,若能達此目的,便非奇技淫巧,而是強國正道。”

經此一問一答,朝堂上對太子“好高騖遠”的質疑聲,雖未完全消散,卻也減弱了大半。這位八歲儲君展現出的思維深度與應變能力,讓許多人不得不重新審視。

**\* \* \***

“金殿問對”的餘波尚未平息,一份來自嶺南的密報,再次將帝國的注意力拉回了現實。

“南海督護府”經過數月偵查,結合俘獲的海盜口供,終於摸清了那股盤踞在“南溟海道”的海盜底細。他們並非鬆散的地方勢力,而是一個名爲“海蛇盟”的組織嚴密的集團,其背後,竟然有室利佛逝和闍婆等國貴族的暗中支持!這些南方島國的權貴,不願看到大唐完全掌控新的貿易航線,損害他們的中轉利益,故而以這種卑劣方式,進行阻撓和破壞!

內外勾結,海陸聯動!帝國的敵人,遠比想象中更加狡猾難纏。

消息傳入長安,李瑾震怒之餘,也感到一絲棘手。對這些南方島國,直接動武並非上策,很可能將其徹底推向阿拉伯一方。

“看來,光是清剿海盜還不夠。”林薇分析道,“必須斬斷其背後的支持。或許……該讓我們的‘太子撫民特使’,帶上一些特別的‘禮物’,去拜訪一下這些南方‘友邦’了。”

帝國的反擊,將不再侷限於海上,而是延伸到了更復雜的外交與經濟領域。一場圍繞“南溟海道”控制權的、不見硝煙的戰爭,即將拉開序幕。而那位剛剛在朝堂上初露鋒芒的太子,他的理念,也將在更廣闊的天地中,接受現實的檢驗。

目錄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