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歷史軍事 > 穿越大唐,我安史兩兄弟橫推天下 > 第236章 民主的種子

第236章 民主的種子 (1/2)

目錄

安倍山放下茶杯,指尖在微涼的杯壁輕輕摩挲,嘴角勾起一抹恰到好處的笑意。

那笑意不深不淺,既帶着攝政王的從容,又藏着幾分對新思想的包容,讓滿室緊繃的氣氛悄然緩和。

“只是覺得,任何思想都有其可取之處,不必一棍子打死。”

他的聲音溫潤,卻帶着穿透人心的力量。

“聖賢之道雖好,滋養華夏數百年,卻也並非一成不變的金科玉律。“

“時代在變,世事在遷,治國之道若墨守成規,難免會滯後於民生所需。”

“唯有與時俱進,吸納衆家之長,方能讓大唐的根基愈發穩固。”

話音落下,他的目光緩緩移向端坐於左側首位的韓愈。

眼神中帶着幾分期許與試探:“韓學士,你是新科狀元,才學卓絕,日後又將執掌長安大學堂經史科教學,爲大唐培育棟樑。今日這番言論,你對此有何看法?”

屋內所有目光瞬間聚焦在韓愈身上。

他身着月白官袍,身姿挺拔如松,聞言先是微微頷首,隨即緩緩站起身。

陽光透過窗欞落在他臉上,勾勒出分明的輪廓。

那雙清亮的眼眸中,既有文人的審慎,又有對真理的探求。

“回攝政王,臣以爲,‘民貴君輕’確是聖賢流傳千年的至理名言。”

韓愈的聲音沉穩有力,字字清晰,“君主體恤百姓、廣納民意,方能凝聚民心,這是君主治國的根本,亦是大唐長治久安的基石。”

他頓了頓,目光掃過在座的同窗,語氣變得愈發鄭重:“但所謂‘分權於民’,臣以爲需慎之又慎,不可貿然行事。”

“百姓之中,既有飽讀詩書、明辨是非的賢能之士,亦有目不識丁、愚昧無知的凡夫俗子。”

韓愈抬手拂過衣袖上的褶皺,繼續說道:“若不加以教化,便盲目分權於衆,讓不明事理者也參與國家治理,難免會被奸人利用,煽動民心,屆時非但不能安邦,反而會導致人心渙散、天下大亂,這絕非國之福澤。”

安倍山聞言,眼中當即露出讚賞之色,輕輕點了點頭:“韓學士所言極是!本王也是此意。”

他抬手示意韓愈落座,語氣愈發懇切:“所謂‘民主’,並非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之事,而是需要循序漸進、久久爲功的長遠之計。”

他站起身,走到那幅空白卷軸前,指尖輕輕拂過微涼的宣紙。

“今日與諸位提及此事,並非要立刻推行甚麼驚世駭俗的新政,更不是要動搖大唐的根基。”

“本王只是想讓你們開闊眼界,跳出傳統聖賢書的桎梏,多思考一些治國安邦的新路徑。”

安倍山轉過身,目光如炬,掃過在場的每一位學子。

“你們皆是大唐萬里挑一的才俊,是未來的朝堂柱石,或是學界宗師,都肩負着振興大唐、庇佑萬民的重任。”

“本王希望你們日後無論是入朝爲官,處理政務,還是執掌教鞭,培育後人,都能多關注民生疾苦,多傾聽民間呼聲,將‘民爲邦本’的道理真正融入到日常行事之中。”

他的聲音漸漸提高,帶着幾分感召力。

“不必拘泥於‘君君臣臣’的刻板框架,要知道,百姓安樂,方能天下太平。天下太平,方能彰顯大唐盛世。”

李絳聽得心潮澎湃,當即上前一步,躬身行禮,聲音帶着幾分激動:“攝政王所言,令臣茅塞頓開!“

“往日臣只知研讀聖賢書,恪守綱常倫理,卻從未想過治國之道還能有這般開闊的視角。”

“臣日後定當謹記教誨,多深入民間,體察民情,爲大唐百姓謀福祉!”

“臣等遵令!”

其他學子也紛紛站起身,齊聲應道。

他們的聲音洪亮而堅定,迴盪在這間尚未正式啓用的校長辦公室內。

權德輿臉上的震驚早已褪去,取而代之的是若有所思。

目錄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