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古代言情 > 山間四食 > 第49章 番外:竹哥兒(完)

第49章 番外:竹哥兒(完) (1/2)

目錄

 一家人圍在堂屋,竹哥兒把錢匣子打開,說:“除了日常拿來花用的那五百個錢,匣子裏是十五兩銀子,前段時間賣糧食賣了十兩,一共是二十五兩。”

 二十五兩對莊稼人來說不是個小數目,吳家的積蓄放在村子裏也是數一數二的了。

 “我們昌兒腦子好,會念書,不好在家裏耽擱了,我昨兒去問了寧哥兒,他孃家梅嶺村有個秀才,姓朱,說是願意收學生跟着他一塊識字的。我想着我們過幾日就先帶着禮送昌兒過去看看,要是朱秀才願意收,就讓昌兒以後跟着他後頭念。”

 竹哥兒說完,吳家大嫂陳氏樂道:“那是最好了,我們村離梅嶺村不遠,帶上點乾糧,讓他爹早上送過去,下午接回來也不麻煩。”

 吳老大和吳嬸聽了也點頭,幾代人都是不識字的莊稼漢,大孫子想念書是件光宗耀祖的好事。

 竹哥兒又說:“等昌兒跟着朱秀才學上幾年,年紀大一些,我們也和沈家一樣,把他送去鎮子上的私塾裏學,說不定以後也能和沈家小子一樣,考上個秀才呢。”

 吳大河和陳氏聽着這話更是高興,陳氏摸着兒子的頭說:“也不敢和沈家小子比,能念幾本書認識幾個字就是好的了,以後和村長家的平小子一樣去鎮上謀個活計,也算是祖宗保佑了。”

 畢竟是自己的孩子,總想讓他過得比自己好一些,去鎮子上幹活比在鄉下耕地殺豬要輕鬆多了。

 昌小子知道自己馬上能去唸書,心裏高興,低下頭有些害羞地笑了笑。

 他生下來性子就安靜,不和別的小子一樣愛上山下河的玩,也不愛跟着他阿爹二叔後頭看殺豬,唯一沈家小子閒暇時教他認過自己的名字,天天拿着樹枝在地上畫。

 “給朱秀才的束脩從家裏頭拿就行,兩條豬肉一筐雞蛋都是現成的,昌小子唸書晚,我們就再多給一吊錢,好讓朱秀才幫着看顧些。”竹哥兒說着從錢匣子裏拿了一兩銀子出來。

 “唸書寫字,硯臺、筆墨和紙這些東西不能少,依我和孃的意思,唸書是好事,我們一大家子一個字不識的,以後還得靠着昌兒呢,所以供昌兒唸書的錢都從公中出。”竹哥兒把銀子遞給大嫂。

 莊稼人想要供個讀書人出來,是最燒錢的事,光寫字的一刀紙就夠家裏買只雞回來。沈家這麼多年勒緊了褲腰帶才供出來一個秀才老爺,吳大河和陳氏接過錢,心裏頭都念着家裏人的好。

 說定了昌小子唸書的事,就該說溪姐兒的嫁妝。

 吳家給溪姐兒定下的人家是外村的一戶木匠,那人家常請吳家人去殺豬,家中幺子和溪姐兒年紀又相當,所以定下了這門親。

 兩家人也算熟絡,人品脾性都是信得過的。

 成親的日子定在下月中旬,最是秋高氣爽的時候,嫁妝也該現在預備着了。

 說到自己的親事,溪姐兒有些害臊,扭着臉說要回房洗漱。

 竹哥兒攔下她:“嫁妝是大事,你也該聽聽,有甚麼想添的也好說出來。”

 溪姐兒這才紅着臉又坐下了。

 娶姑娘的聘禮大多是八兩銀子,姑娘的嫁妝則比哥兒的要多些,一般是兩牀被褥兩件衣裳,再加兩塊布,也有那疼姑娘的人家,會額外給打一件簪子耳墜這樣的金銀首飾。

 納徵的日子已過,吳家送來了八兩的聘金,提了兩塊布、一壺酒和一塊鹿肉。

 中規中矩的聘禮。

 “他家兄弟多,能給得這些已經是不錯了。”吳嬸怕溪姐兒心裏不好受,出言道,“布是上好的棉布,鹿肉也難得。”

 溪姐兒聽了點了點頭,她本不在乎這些,她父兄都點頭的人家總是不會錯的。

 她從小見慣了爹孃間的和睦,長大後兩個兄長和嫂嫂之間的感情也好,只盼着自己往後和相公也能和爹孃兄嫂一樣。

 被褥和衣裳少不了,竹哥兒對溪姐兒說:“還有大半月時間,你只顧着繡你的嫁衣,被褥和衣裳自有我和阿孃嫂子給你趕出來,保準不讓你操心。”

 大嫂也道:“是啊,依我看,不如小妹明日和我們一塊兒去趟鎮上,我們去給昌兒買紙筆,也陪着你去布坊裏逛一圈,你去挑些自己喜歡的花樣和顏色,扯了布回來我們就開始給你縫。”

 吳嬸也點頭:“是這個理,你自個兒去挑,成親的東西可馬虎不得。”

 阿孃嫂嫂連番這樣說,溪姐兒紅着臉點了點頭。

 竹哥兒又從匣子裏拿出四兩銀子來遞給溪姐兒。

 溪姐兒驚道:“幾塊布罷了,要不得這麼多銀子。”

 “哪裏只買布呢。”竹哥兒笑,“你再讓大嫂領着你去金銀鋪子裏逛一逛,去給自己挑件首飾戴。”

 吳家疼溪姐兒,竹哥兒一嫁進來就知道,溪姐兒成親,給置辦的嫁妝只會多不會少的。

 吳嬸在一旁瞧着,心裏頭對竹哥兒愈發滿意,扭頭對溪姐兒說:“聽你二嫂的,姑娘家去挑件首飾,成親那日戴着也好看。”

 媳婦的嫁妝都是歸自己的,不必交給婆母,溪姐兒夫家兄弟多,多帶些嫁妝纔不會受委屈。

 吳嬸自己也還有些體己錢,到了溪姐兒出嫁那日也是要給她的。

 最重要的兩件事說定,一家子人都挺高興,剝着瓜子花生又說起別的話。

 *

目錄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