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章 歲月沉香,共譜新篇 (1/2)
晨光漫過村頭的老槐樹,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駁的光影。
林小滿站在村委會的窗前,看着村民們扛着鋤頭走向田間,年輕人抱着電腦奔向電商產業園,嘴角揚起一抹欣慰的微笑。
鄉村振興的畫卷在這片土地上徐徐鋪展,而新的故事,正從這個尋常的清晨開始。
一、產業融合的新脈動
村裏的電商產業園早已熱鬧起來,打包聲、鍵盤敲擊聲、主播們的介紹聲交織成活力十足的樂章。
李嬸的農家菜館就在產業園隔壁,如今她的生意不再侷限於堂食——通過電商平臺,她的手工辣醬成了網紅產品,每天都有上百單快遞從這裏發往全國各地。
“小滿書記,你看這是昨天的訂單,光辣醬就賣了三百瓶!”李嬸舉着手機衝進村委會,臉上的皺紋笑成了一朵花。
屏幕上,“鄉村味道”店鋪的頁面閃着紅色的銷量數字,旁邊還掛着李嬸在自家辣椒地勞作的照片。
林小滿接過手機翻看:“李嬸,這‘田間直採’的標籤加得好,顧客就喜歡看這種真實的生產場景。對了,下週縣裏要辦農特產品展銷會,我給您報了名,到時候帶着新做的剁椒去,準能吸引更多客戶。”
“哎哎好!”李嬸樂得合不攏嘴,轉身又風風火火地跑回店裏打包,“得趕緊把今天的訂單發出去,可不能耽誤了!”
電商產業園的角落裏,幾個年輕人正圍着電腦討論直播腳本。
去年從城裏回來的大學生王磊,正帶着團隊策劃“二十四節氣直播季”,今天要拍的是“小滿”主題——他們會去稻田裏直播插秧,教網友辨認秧苗和雜草,再用新收的豌豆做幾道家常菜。
“小滿書記,您來啦!”王磊抬頭打招呼,“我們昨天試播了‘立夏嘗新’,在線人數破萬了,好多人問甚麼時候能買到咱們村的新米。”
林小滿湊過去看屏幕:“腳本里加一段老農學插秧的鏡頭,老一輩的經驗最有說服力。對了,把村裏的‘智慧農業監測屏’也放進直播,讓大家看看咱們用科技種莊稼的新鮮事。”
她指着遠處田埂上的電子屏,上面實時跳動着土壤溼度、光照強度、水稻生長週期的數據,“這不僅是賣點,更是讓大家相信咱們農產品品質的底氣。”
王磊連連點頭:“明白!這就加進去。”
產業融合的觸角早已延伸到村子的各個角落。村尾的竹編工坊裏,陳師傅帶着幾個徒弟趕製一批新訂單——這些竹編燈罩要搭配着村裏生產的香薰蠟燭,組成“鄉村夜話”禮盒,發往一線城市的精品店。工坊牆上掛着設計師畫的草圖,竹條的弧度、編織的密度都標註得清清楚楚,旁邊還貼着陳師傅手寫的“竹性剛柔,需順其紋理”的老經驗,傳統與現代在這裏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點。
二、生態畫卷的新筆觸
村西的溼地保護區裏,護林員老張正帶着幾個孩子觀察新來的候鳥。望遠鏡裏,幾隻白鷺在水面掠過,翅膀劃出優美的弧線。孩子們的驚呼聲驚起了蘆葦叢裏的麻雀,撲棱棱的聲響驚碎了水面的倒影。
“張爺爺,這些鳥是從哪裏來的呀?”扎着羊角辮的小女孩仰着小臉問。
老張指着遠處的監測站:“等會兒去看屏幕,上面能顯示它們的遷徙路線,有的從南邊飛了幾千公里呢。”他口袋裏揣着林小滿剛發的“生態積分卡”,巡邏時拍的鳥類照片、清理的垃圾數量,都能換成積分,月底能去村超市兌換日用品。
溼地邊緣的生態停車場剛建成,地面鋪着草坪磚,雨水能直接滲進地下。旁邊的污水處理站正嗡嗡運轉,處理後的清水順着管道流進人工溼地,菖蒲和蘆葦在水裏舒展葉片,成了新的景觀。林小滿沿着木棧道走過去,迎面碰上正在採樣的環保技術員小李。
“小滿書記,這是今天的水質報告,COD(化學需氧量)又降了0.5毫克/升,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了!”小李遞過檢測報告,上面的曲線圖一路向下,“您看,自從咱們搞了‘戶分類、村收集、鎮轉運’的垃圾處理體系,加上這溼地淨化,水是一天比一天清。”
林小滿看着水裏遊弋的小魚,想起三年前這裏還是堆滿垃圾的臭水溝,不由得感慨:“當初拆那些違規搭建的豬圈時,多少人罵咱敗家,現在看看,這水清了、鳥來了,遊客也願意來了,誰還能說生態不值錢?”
不遠處的有機稻田裏,老楊正指揮着無人機施肥。這架無人機能根據土壤數據精準撒播有機肥,比以前人工施肥節省一半用量。“小滿書記,你看這稻子,不用化肥長得照樣精神!”老楊操控着遙控器,臉上的笑容比稻穗還飽滿,“上週有機認證機構來複查,說咱這土壤有機質含量又提高了,下個月就能拿到新認證,到時候價格還能再漲一成!”
田埂上的太陽能殺蟲燈閃着微弱的光,旁邊的蟲情測報燈裏,誘捕的害蟲被分類裝在標本盒裏,等着技術員來分析。這些“科技衛士”守護着稻田的安全,也守護着這片土地的生態平衡。
三、文化傳承的新聲息
村東的文化禮堂裏,傳來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。這是村裏新開的“非遺小課堂”,陳師傅正教孩子們編織竹蜻蜓。小傢伙們的手指還不夠靈活,竹條在手裏歪歪扭扭,陳師傅耐心地幫他們調整角度:“編竹器就像做人,得有韌性,不能太硬,也不能太軟。”
牆角的展示架上,擺着孩子們的作品:歪歪扭扭的竹籃、不成形的小燈籠,旁邊是陳師傅和設計師合作的竹編檯燈,傳統紋路里加了幾何圖案,看起來既古樸又時尚。牆上的大屏幕循環播放着紀錄片,講的是村裏老手藝的故事——有李嬸奶奶做辣醬的祕方,有陳師傅父親走街串巷編竹器的往事,還有老槐樹下唱了百年的歌謠。
“小滿書記,您看這是孩子們編的竹蜻蜓,昨天在縣裏的非遺展上拿了獎!”陳師傅舉起一個帶着稚嫩痕跡的作品,眼裏滿是驕傲。
林小滿接過竹蜻蜓,輕輕轉動翅膀:“真好!這纔是活態傳承,讓孩子們從小就跟老手藝打交道,才能把根紮在這片土地上。”
禮堂外的廣場上,幾個老人正跟着音樂排練扇子舞,配樂是村裏年輕人改編的《節氣歌》,電子琴的旋律裏混着笛子的音色,傳統與流行奇妙地融合在一起。旁邊的宣傳欄裏,貼着“鄉村文化積分榜”,參與非遺課堂、廟會活動、拍攝家鄉視頻都能積分,月底兌換的獎品是村民自己做的手工藝品。
昨天剛過端午,文化禮堂裏還留着淡淡的艾草香。今年的端午活動新意十足:年輕人用直播教網友包糉子,老人們講屈原的故事,最後大家一起把包好的糉子送給村裏的孤寡老人。王磊的團隊還拍了短片,鏡頭裏,包糉子的手、編竹籃的手、敲鍵盤的手交疊在一起,配文是“我們的手,連着土地,也連着世界”。
四、治理創新的新溫度
村委會的調解室裏,正進行着一場特別的“聽證會”。起因是兩家民宿因爲排水問題起了糾紛,林小滿沒有直接拍板,而是請來了雙方當事人、村民代表、法律顧問,還有做工程的技術員,大家圍坐在一起擺道理、算數據。
- 共享天賦:同時穿越了一百個世界連載
- 港綜:開局和王祖賢討論穿刺!連載
- 知否:我,小閣老,攝政天下連載
- 大明中興全憑殺殺殺搶搶搶連載
- 導演:煤老闆的審美你別挑連載
- 武俠世界,女友好像是真女主誒!連載
- 從鬥破開始登臨絕巔連載
- 殘王梟寵涅槃醫妃殺瘋了沈玉戰雲梟完本
- 我,劍豪,無限流連載
- 穿越東京泡沫時代連載
- 極品女神連載
- 我於人間證不朽連載
- 紅樓帝業連載
- 諸天:世界那麼大,我想去看看連載
- 四合院:嫂子別回頭,我是我哥!連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