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9章 村裏的頭變化小學 (2/2)
孩子們跟着老師的節奏,歡快地唱了起來:“喜鵲叫喳喳,小狗汪汪叫,雞子飛上牆,貓兒房齊斌跳,街上傳來隆隆響,一街兩巷鬧吵吵。村子裏出了甚麼事,來開門兒往外跑,大娘大嫂快來看,拖拉機進村了。”
這首兒歌描繪了村子裏熱鬧的場景,從喜鵲到小狗,再到雞子和貓兒,最後是街上隆隆響的拖拉機,生動有趣。孩子們看到拖拉機進村了,紛紛跑出門外,好奇地圍觀。
這位年輕老師的教學方式深受孩子們的喜愛,他們跟着老師的節奏,歡快地唱着這首兒歌,感受着音樂帶來的快樂。
劉竟齋一路走來,心中感慨萬分。他欣喜地說:“真是太好了!沒想到咱們村子裏的娃娃們也有這麼一天。
他們坐在寬敞明亮地教室裏讀書識字兒,與城市裏的孩子們相比,一點也不遜色。”
聞訊趕來的周校長熱情地與劉竟齋等人握手,說道:“劉老師,咱們學校能有今天,要感謝你們父子的努力付出。”周老師的話語中充滿了感激之情。
劉竟齋謙虛地回應道:“周校長,我們都是劉家莊的一員,爲家鄉教育盡一份力是理所應當的。更何況,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。”他的話語中流露出對家鄉的熱愛和對教育的執着,讓人感到敬佩。
周校長頗爲自豪地說道:“咱們劉家莊小學,能在全區掛上號是有原因的;不說別的,就這教學條件,就是區裏的大多數學校是比不上的。更可況與其他的農村小學比了,絕對是蠍子粑粑—獨一份的存在”。
他這話不假,五六十年代的農村小學校大部分校舍是石窯洞,有部分是磚木結構平房,還有的是利用過去舊廟宇改建而成。
一般都是土炕,上面鋪有葦蓆,學生自帶炕桌,習炕而坐,非常簡陋,個別好的學校配備一些課桌和凳子。
這時侯大部分村裏沒有通電,晚上學生上課和教師備課都是用的煤油燈,後來用上了帶罩的燈具,人稱“洋燈”,照明條件得到初步改善。
這個年代農村小學校,雖校舍簡陋,生活條件差,但教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,紮根山區教書育人,喫苦耐勞,愛崗敬業,值得敬佩。
農村裏的小學教育風清氣正,尊師重教在農村蔚然成風。這時村校關係、家長和老師關係、學生和老師關係十分融洽,親如一家。
學校有困難,村裏來幫忙,村裏有事情,老師主動來。逢年過節,村民經常請老師到家作客。
村民寫對聯、娶兒聘婦、給孩子起名子都要請老師幫忙,老師在老百姓當中是最受尊重的人。
老師們視學生爲親人,教的認真,百教不厭,生怕教不會,教師和學生間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友情關係。
劉之野笑着問:“周校長,咱們學校的師生住宿問題、喫飯問題都安排得如何?”
周校長笑着說:“我們的教職工都有宿舍,有單人宿舍,也有帶家屬的宿舍,住宿條件相當不錯。喫飯的話,學校有食堂,提供一日三餐。”
“另外,還要感謝村裏的大力支持,我們學校的喫食上還挺豐富,這比城裏的一些學校喫的好多了。”
劉之野點點頭,在這方面也有他的一些功勞。
之前他就定期向小學提供一些海產品,雖然數量不多,但每個月總能讓小孩子們嚐到一兩回的海鮮。
在物資匱乏的年代,每個月能喫到海鮮,簡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兒。
這學校,可都是他的子侄後輩,也是他未來的子弟兵,劉家莊的未來。
在劉之野有能力的情況下,他當然會選擇去照顧這些孩子們。更何況,他窮得只剩下錢了,而且也是一個善良和慷慨的人。
一旁的劉竟齋是越聽越歡喜,眼前展現的正是他嚮往的教學環境。
這裏有着勤敏向學的悠悠學子,他們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。
也有青山綠水的壯麗風景環繞四周,令人心曠神怡。
這裏還有淳樸可親的父老鄉親,他們熱情好客,樂於助人,讓他隨時能感受到家鄉的溫暖。
閒暇時,他可以遊山玩水,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。
晚來時,他可以讀書品茶,享受寧靜的夜晚,與書香爲伴,與茶韻爲友。
他心想若是回鄉度過餘生,那他此生足以。
(本章完)
- 頂級暴徒衍生連載
- 港綜:開局吞蟻,獲得指刺連載
- 王府裏來了個撿破爛的崽崽連載
- 太子不寵太子妃連載
- 毛熊軍火商,從雙穿支援抗戰開始連載
- 爲撮合夫君和他白月光完本
- 正史比野史還野,李世民崩潰連載
- 都市修仙:從覺醒仙帝記憶開始連載
- 蝙蝠俠再不出道我都成哥譚老大了連載
- 吞噬星空之靈魂主宰連載
- 人間如獄,我肉身成聖連載
- 蟲族女王完本
- 火影:開局獻祭白眼,滿級見聞色連載
- 老太太重生八零,拋棄兒孫我享福連載
- 鰥夫十六年連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