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現代言情 > 家居廠那些人 > 第3章 話術和真心

第3章 話術和真心 (2/3)

目錄

那天下午,我們收到一個特殊的包裹,是之前那個小女孩寄來的,裏面裝着一盒她自己做的餅乾,附了張紙條:“謝謝阿姨的祕密基地,我現在不怕打雷了。” 利利拿起一塊餅乾放進嘴裏,突然說:“其實當客服也挺好的,至少能真的幫到人。”

最後的選擇

年底評優的時候,利利評上了 “金牌客服”。頒獎那天,她穿着新買的連衣裙,站在臺上說:“我以前總覺得客服是份沒出息的工作,想跳槽當主播。但現在我明白了,不管在哪兒,都得用心做事。其實客服和主播一樣,都在跟人打交道,都得學會換位思考。”

她頓了頓,看着臺下的我們說:“我算了筆賬,旺季加上獎金,咱們的工資並不比主播低多少。而且咱們不用對着鏡頭強顏歡笑,不用熬夜直播,能準時回家陪家人。”

散會後,利利把金牌掛在工位上,旁邊貼着張新的便利貼:“話術是工具,真心纔是武器。” 她轉頭問我:“你打算一直做客服嗎?”

我看着窗外的夕陽,把客戶的感謝評價截圖保存:“至少現在,我覺得挺有意義的。” 其實我知道,不管是客服還是主播,本質上都是在與人溝通,都需要真誠和技巧。重要的不是做甚麼工作,而是怎麼去做,怎麼在規則和真心之間找到平衡。

利利笑了,拿起保溫杯喝了口枸杞水:“明年咱們一起努力,爭取銷售額再上一個臺階。對了,我表姐說他們公司招客服主管,問咱們有沒有興趣?”

我看着她眼裏的光,突然覺得,不管是繼續做客服,還是去當主管,甚至是以後再嘗試主播,都沒那麼重要了。重要的是我們找到了自己的節奏,懂得了在話術和真心之間遊走,在規則和自由之間平衡。

就像利利說的,在哪兒都一樣,關鍵是要用心做事,對得起自己,也對得起別人。或許這就是工作的意義,不是追求光鮮亮麗的頭銜,而是在平凡的崗位上,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和快樂。

辦公室的燈光亮起來,系統提示音依舊在響,鍵盤敲擊聲像一首永不停歇的歌。

開春後的第一個大訂單,就纏上了 “沙發換皮” 的麻煩。客戶是位退休教師,在電話裏把真皮沙發的磨損照片發了二十多張,最後總結:“你們當初說的‘十年不掉皮’,這才三年就開裂,必須給我免費換皮。”

我對着產品手冊裏的 “真皮保養須知” 發呆,第 17 條明明白白寫着 “避免陽光直射”,但客戶發來的照片裏,沙發就擺在落地窗正對面。利利端着剛泡好的胖大海水走過來,掃了眼聊天記錄:“老規矩,先算成本賬。”

她點開供應商的報價單:“頭層牛皮按平方算,這款沙發換下來得三千二,加上師傅上門費五百,總共三千七。” 她突然敲了敲我的計算器,“但你得跟客戶說‘換皮要五千’,留着砍價的餘地。”

我剛把 “五千” 兩個字敲進對話框,客戶的語音就彈了過來,帶着明顯的怒氣:“你們這是搶錢啊!我買新沙發才八千!” 利利搶過鼠標,回覆:“張老師,您看這樣行不行?我們用二層牛皮,成本價給您算兩千五,再送一次全屋保養。”

等客戶鬆口說 “考慮考慮”,利利才告訴我:“二層牛皮實際只要一千八,保養也是合作商的滯銷服務。” 她翻開筆記本,裏面記着密密麻麻的供應商底價,“做客服就得像開當鋪,心裏得有桿秤,知道哪些能讓,哪些必須咬死。”

下午突然接到個緊急諮詢:“線上買的衣櫃想退貨,物流說按體積算運費要六百,有沒有便宜的辦法?” 我看着客戶發來的物流單,衣櫃體積赫然標着 “2.8 立方米”。利利在旁邊說:“讓他拆成板件寄,能省三分之一的運費。”

她邊說邊調出拆櫃教程:“你看,這個衣櫃的側板和頂板是榫卯結構,拆開後能壓縮到 1.2 立方米。” 她突然壓低聲音,“但別告訴物流是退貨,就說是‘維修部件’,他們對維修件查得松。”

客戶後來發來感謝消息,說運費果然降到兩百三。利利看着那條消息笑了:“知道爲甚麼老員工都愛攢這些‘偏方’嗎?話術只能應付常規問題,真要解決麻煩,還得靠這些藏在臺面下的技巧。”

現做桌子的甲醛焦慮

梅雨季節剛到,諮詢 “現做傢俱” 的客戶突然多了起來。有個準媽媽連着三天來問:“網上訂的實木桌,說是現做的,收到能馬上用嗎?會不會有甲醛?”

我翻出質檢報告裏的 “甲醛含量 ”,剛想複製粘貼,利利按住我的手:“別發這些數據,她看不懂。你就說‘我們家的漆是兒童房專用的,師傅送貨時會帶檢測儀,現場測給你看’。”

等客戶下單後,我才發現利利說的 “檢測儀” 其實是個小擺件。“但師傅會帶真正的檢測儀,” 利利解釋,“關鍵是讓客戶覺得‘被重視’,數據再好,不如一句‘我幫你盯着’。”

那天下午,車間突然打來電話,說有張現做的書桌尺寸做錯了,比訂單小了五公分。客戶是位設計師,在電話里語氣強硬:“我明天就要用,必須今天送到!” 利利咬着筆桿想了會兒:“讓師傅帶把修邊機過去,現場把桌邊磨窄五公分,就說是‘特意做的圓角設計’。”

等師傅晚上反饋 “客戶很滿意”,利利才鬆了口氣:“做客服就像走鋼絲,一邊是公司規定,一邊是客戶需求,得學會在中間找平衡木。” 她指着窗外的暴雨,“你看這雨下得再大,總有躲雨的屋檐,關鍵是你得知道屋檐在哪兒。”

電動沙發裏的貓膩

入夏後的諮詢窗口,被 “電動沙發” 的問題淹沒了。有個客戶連着發了十幾個“有沒有布藝的電動沙發推薦?要能躺平的,預算五千。”

我對着系統裏的產品庫篩選,符合條件的只有兩款,但都標註着 “預售”。利利湊過來看了眼:“推 B 款,別看 A 款便宜五百,但電機是國產的,容易出故障。” 她點開售後記錄,A 款的維修率果然比 B 款高了三成。

等客戶下單後,我才發現 B 款其實有現貨,只是系統沒更新。“這叫飢餓營銷,” 利利笑着說,“讓客戶覺得自己搶到了稀缺品,退貨率能降一半。” 她突然指着聊天記錄裏的 “躺平” 兩個字,“記着,下次遇到說‘要躺平’的客戶,推薦帶按摩功能的,這類人多半是上班族,願意爲舒服多花錢。”

傍晚快下班時,接到個棘手的投訴:“電動沙發用了半年就不動了,售後說要換電機,收八百塊。” 客戶發來的購買記錄顯示,確實過了保修期。利利卻讓我回復:“我們幫你申請了‘老客戶補貼’,只收三百塊。”

等客戶滿意地掛了電話,利利才告訴我:“那個電機成本只要兩百,收三百還能賺一百。” 她翻開成本覈算表,“做客服就得會算這筆賬:留住一個老客戶,比開發新客戶便宜五倍。”

深夜的售後危機

凌晨兩點被電話吵醒時,我還在夢見自己對着話術手冊背產品參數。電話那頭的客戶帶着哭腔:“剛收到的餐桌,桌角把我兒子的頭磕破了,流了好多血!”

我嚇得手忙腳亂,差點把手機摔在地上。利利的聲音突然從聽筒裏傳來 —— 她居然還在公司加班:“先問傷口深不深,有沒有打破傷風針。” 等確認孩子只是皮外傷,她才說,“明天讓師傅帶着水果籃上門道歉,再補償五百塊,記住,千萬別提‘客戶沒看安裝說明’。”

掛了電話,利利在微信裏發了段語音:“做售後就像當急診醫生,先處理情緒,再解決問題。客戶生氣的時候,你說再多道理都沒用,不如遞顆糖,比甚麼話術都管用。”

第二天師傅回來反饋,客戶不僅沒再追究,還加訂了套兒童椅。利利把這個案例記在筆記本上,標題寫着:“人情味值五百塊”。她突然指着辦公室牆上的標語 “客戶永遠是對的”,冷笑一聲:“其實應該改成‘客戶的情緒永遠是真的’,你得先接住他的情緒,才能談對錯。”

目錄
返回頂部